当前位置:首页 >利得匯 >楊培東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正文

楊培東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来源:不祥之兆網   作者:谢丽金   时间:2025-07-04 15:40:05

成長經曆

初為牛犢

1993年,22歲的楊培東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遠赴哈佛投師利伯教授門下,成為一隻“牛犢”。“哈佛的四年經曆,對我的學術生涯影響深遠。”楊培東說,“那是我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光是攻克語言關,就花了兩三年時間。這一關過了,學習就輕鬆了許多。”做科學研究,最難的是確定選題方向和製訂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哈佛,楊培東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如何找出重要的科學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如何交叉進行多項研究任務。

全美最好的化學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99年,在完成了18個月的博士後研究後,楊培東與大約20所美國頂尖大學麵談,最終得到近10所大學的工作邀請,他選擇了伯克利,年僅28歲任職化學係助理教授。

說起來,楊培東跟伯克利還有一段故事。當年楊培東決定赴美攻博時,首選就是伯克利,然而遭到了拒絕。這一次,伯克利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伯克利這次做出的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終身教授

在美國大學裏,從助理教授升到終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時間。2004年,進入伯利克的第6個年頭,楊培東就受聘化學係終身教授。在伯克利曆史上,化學係還隻聘過兩位華人科學家當終身教授,前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

認準目標,鍥而不舍,這樣的性格不僅體現在“擇校”上,同樣也體現在楊培東的科研生涯裏。一進伯克利,助理教授就要獨立帶小組進行科學研究。良好的學術素養,加上正規的科學訓練,讓楊培東迅速在眾多納米技術科學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

楊培東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2013年,已被公認為世界頂尖材料科學家的楊培東在伯克利帶領著一個30人的科研團隊,其中20人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另外10位則是博士後。楊培東小組的又一篇論文在《自然》發表。他說,每年在頂級學術刊物上至少發表一兩篇學術論文的狀態已經延續了近10年。

探微之旅

從加入伯克利的那年起,楊培東就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獲得了一係列殊榮。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作始創性的研究,是楊培東頻頻得獎的奧秘,他的小組在半導體納米線方麵的研究,一直處在領跑這個領域的地位。

納米技術的前景被人們一致看好。2013年,世界各大公司紛紛為此項技術而斥資,幾乎每一所名牌大學都以率先展開相關研究而自豪。學會如何製作納米線這一納米器件的關鍵,則成了擺在研究人員麵前的一大熱門課題。

顧名思義,納米線又長又細,體積微小――大約隻有人類頭發寬度的萬分之一。如今,研究人員能將納米線的直徑從5毫微米調整至幾千毫微米,長度可達到幾百微米。這種導線整合成較大的結構後,不僅可以製作激光器、晶體管和存儲器陣列,就連類似獵犬嗅探器官的化學敏感結構也不在話下。為了研製納米線,楊培東和他的同事利用特殊的小室,先在裏麵將黃金或其他金屬的薄膜熔化,以形成納米尺度的微滴。然後,向它們發射化學蒸氣,使其分子分解。這些分子以短序列使熔化的納米微滴過飽和後,便形成了納米結晶。隨著更多的蒸氣在金屬微滴上的分解,結晶就會像一棵樹那樣往上生長。

同時在數百萬個金屬微滴上進行這一操作,使科學家有機會對大量的納米線加以組織。楊培東“栽種”的氮化镓和氧化鋅納米線已長成大片的森林,它們能發射紫外線光,有助於“芯片上的實驗室”迅速而廉價地分析醫學、環境和其他取樣。由於在生長過程中引進不同的蒸氣,楊培東改變了納米線的成分,使它形成矽和半導體矽鍺的界麵,其早期用途是對計算機芯片的冷卻。此外,這類器件還有可能最終發展成為高效的能源,從汽車廢熱或太陽熱量中產生電能。

當然,對如此細微的納米線進行電極連接仍是一大難關,世界各地有100個研究小組正在進行攻關。

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實在誘人。楊培東告訴記者,他和其他四位科學家技術入股了一家納米技術公司,他是公司科技顧問,並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2013年,這家公司正致力於將納米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已獲兩輪投資,燒掉了1億5千萬美元,但風投公司還是樂此不疲。

蘇州打工

從蘇州走出去的旅美科學家楊培東教授20年後回到家鄉“打工”。這位國際頂尖材料學家走進他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辦公室,開始了在這裏的全新工作。

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係的楊培東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的論文引用次數看,楊培東已是當之無愧的國際“納米牛人”,其論文平均被引次數超過150次,是僅居其次的科學家的兩倍,在全球材料科學家中列第一。

此番,楊培東教授應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之邀,出任該所客座教授,同時負責組建並領導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室。一上班,他就立即翻閱起助手送來的一份“海歸”博士的簡曆。楊培東教授告訴記者,此次他利用美國大學放暑假的時間回國,在蘇州有難得的10多天“整塊”工作時間。而親自主持麵試,為實驗室“招兵買馬”挑選人才,是他此次回國的工作任務之一。

在美國,楊培東教授在納米導線方麵的開創性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使一係列高技術設備顯示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從微型發光二極管、激光器,到晶體管、太陽能板等廣泛領域。而在蘇州,這位1971年出生的青年科學家“另起爐灶”,研究方向瞄準了全新的納米生物技術。

納米技術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熱門前沿領域,作為業內的頂尖高手,楊培東教授是許多世界級科研機構的追逐對象。中學畢業後離開蘇州求學、工作20年,這顆國際納米界的明星升得再高,心中還是時常掛著家鄉。“巧的是,蘇州確立了國內納米技術領域的核心地位,科技水平和產業環境領先全國,在這裏正好可以發揮我的專業特長。”楊培東教授表示,今後他會中國、美國兩頭奔波。在美期間,通過因特網遙控指揮這裏的研究。

好事成雙。就在上個月,納米技術研究領域的另一“大腕”,著名納米與光電子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李述湯教授也從香港移師獨墅湖畔,加盟蘇州大學,主持新建的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李振聲、張文軍、汪鵬飛、張曉宏、樊春海等5位擁有博士學位和博士後研究資曆的國際知名專家伴之而來,受聘蘇大客座教授。

人物履曆

1971年出生於蘇州,漢族;1985年-1988年 就讀於吳縣木瀆中學;

1988年-1993年,中國科技大學化學係學習;

1992年獲郭沫若獎學金;

1993年獲應用化學學士學位;

1993年-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係,獲化學博士學位;

1997年-199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9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化學係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教授;

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行列;

2011年,美國《科學》報道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的傑出成就。這篇題為《青雲直上》的文章寫道,最精細的半導體導線使楊培東大獎不斷,特別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他的艾倫ⷦ𒃧‰𙦛𜧍Ž,把他的科研生涯推向了頂峰;

2012年4月18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4年4月28日,當選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16年5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6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楊培東當選院士。

2017年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楊培東任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領域科學委員會成員。

家庭生活

旅美10多年後,功成名就的楊培東依然勤奮,每天都要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在他的時間表裏,工作時間從早上進學校開始,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淩晨1時左右。但其中要剔除傍晚17時到21時的4個小時,這段時間是屬於女兒的。

楊培東的雙博士家庭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典型,妻子王玫是湖南人,也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在耶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舊金山市區的一家公司工作。楊培東把當時還隻有3歲的女兒送回了國內,原因是孩子這麽大的時候語言學習能力最強。3個月後回美國,小家夥果然一口普通話已經講得特別溜。從那以後,這個在伯克利的三口之家的“官方語言”就一直是普通話。但一年下來,小家夥的普通話裏偶然又要夾進些英語單詞了,楊培東計劃2014年暑假再把她帶回來“進修”一次,“盡管她生在美國,中國人的後代還是要會說中國話”。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楊培東更是每天關注電視新聞,災區群眾的安危與困難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舊金山和伯克利一灣之隔,都處在聖安德列斯斷層上,屬環太平洋地震帶。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那裏的建築都充分考慮了抗震設防要求,我工作的實驗室就是建在巨大的輪子上的。”楊培東認為,四川的災後重建,一定要多參考國外的成熟做法,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和其他海外華人一起,他一次次參加向四川災區捐款捐物的活動。“這次中國的抗震救災工作信息透明,救援及時,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作為一名身在海外的中國人,我也為祖國自豪。”

醉心於探索美麗小世界的楊培東,與國內的同行,如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加入伯克利後,他平均每兩年回中國訪問一次。而中科院納米所選定在蘇州後,他回國的步伐更勤了,2013年六七月,就回來了兩次。

所獲獎項

2004年獲美國材料學會(MRS)青年科學家大獎

2007年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授予他獎金為50萬美元的艾倫ⷦ𒃧‰𙦛𜧍Ž

2001年至2004年獲美國阿爾弗雷德ⷦ–署†獎

2002年獲美國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

2007年度“艾倫ⷦ𒃧‰𙦛𜧍Ž”

2011年2月10日,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供應商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名列第10位

“頂尖一百”材料科學學家榜單名列第一位

研究方向

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太陽能轉換為燃料用納米線、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等離子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學、無機化學,以及低維納米結構在光電等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标签:

责任编辑:金悦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