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享有“省級曆史文化名城”的臨清是一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運河名城。
臨清是省級級曆史文化名城,
是山東快書誕生地,
武訓興學所在地,
《金瓶梅》故事背景地。
1 運河文化
古老的京杭運河距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曆史。明清時期,臨清憑借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經濟發達,文化繁盛,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貿流通中心、稅收中心和中國北方曲藝的發祥地。
2 貢磚文化
臨清貢磚明清兩代“歲征城磚百萬”,現在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鍾鼓樓、文廟、國子監及各王府中,臨清貢磚處處可見。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清燒造。這些磚至今不堿不蝕、敲擊有聲,500多年的曆史中,臨清燒造貢磚時間之長、數量之大是中國任何地方無法比肩的。臨清貢磚燒製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佛教文化
臨清大寧寺,占地麵積一萬多平方米,原寺院是“壯麗甲於諸刹”的建築群。現存大雄寶殿,殿中原塑有釋迦牟尼佛像,還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佛像。
4 伊斯蘭教文化
臨清清真寺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寺院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建築群體總麵積1.6萬平方米。
2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民間藝術可謂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曆史的淵源給這座運河古城留下了濃厚的文化和生活氣息。臨清亂彈、臨清肘捶、馮圈竹馬、田莊吹腔、金郝莊木板大鼓、票友京劇、民間剪紙等民間藝術,在古城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如今的臨清是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京劇之鄉和民間書畫之鄉,在這裏您可以感受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民俗藝術的絢麗多彩。
1 臨清亂彈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要對牛亂彈琴,其實亂彈琴中的“亂彈”是臨清地方戲曲的一種,這一劇種已有好幾百年的曆史了。1957年臨清市建立了第一個亂彈劇團,培養出了第一代女演員。
2 馮圈竹馬
在煙店鎮馮圈村,活躍著一支“竹馬”民間藝術表演隊伍,俗稱“竹馬會”。竹馬表演有七匹馬和一頭黑驢組成,每匹馬脖子上均係有五個銅鈴。馬身上分別塗有紅、白、黑、青、黃五種顏色。演出時七馬一驢八件套,按淨、醜、生、旦編排。在演出過程中,騎黑驢的醜角演員在場上最為活躍。傳統劇目有《三請樊梨花》、《楊家將》、《穆桂英》等。
3 票友京劇
臨清的業餘京劇活動非常活躍,上世紀20年代,臨清就有十餘處票友組織,較著名的有“知青會”、“中山國劇研究社”、“進德劇社”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國家一級演員康清濤、李近秋等均是在臨清唱紅進而走向全國的。
4 臨清肘捶
臨清肘捶的創始人是唐園人張東槐。距今已有140餘年的曆史。在臨清城鄉流傳甚廣,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武術家。劉汝勤、於躍舟、周子岩、馮延福、趙延慶、燕瑞、孫景仲、趙公香等皆為武壇一時之秀。臨清肘捶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5 書畫藝術
宋代王岩叟,明代方元煥,清代周之恒、王轂、陳浩、謝太吉、趙庭奎,民國的張樹德、施佩秋等書法家均名重一時。建國後,臨清的著名書畫家,有張石帚、韓羽、傅二石、張彥青、黑伯龍等。
3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臨清素有“小天津”的美名,飲食薈萃,小吃集錦,運河帶來的人口流動,令臨清的餐飲風味融會八方。不同於宮廷飲食和文人飲食,是更具風土人情的市井小吃。被評為“臨清名小吃”就有20種之多,其中武德奎肉餅、運河什香麵、臨清燒麥、尹閣下凡肉、清真八大碗等小吃被推薦為山東省名小吃。
1 臨清什香麵
什香麵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麵演變而來。什香麵,顧名思義,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蔬菜。不亞於置辦一桌子酒席。主要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隨炒菜上的小菜有:鮮黃瓜絲、醬瓜末、胡蘿卜末、鹹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調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鹽、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鹵:即西紅柿雞蛋鹵、肉鹵。臨清什香麵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清真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鬆花羊肉、清汆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被省烹飪協會評為山東名小吃。原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黑伯理先生猶愛食之。清真八大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濟美醬菜
濟美醬園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一起稱為江北四大醬園。其生產的濟美豆腐乳是清道光年間的進京腐乳。濟美醬園的甜醬瓜,曾於民國時期的“國貨展覽會”上獲獎。
4 康莊熏鴿
熏鴿是由明朝大學士謝榛後人傳下的名吃,俗稱“一鴿勝九雞”。熏鴿具有獨特的生產工藝,先用花椒等二十餘種配料燉煮後,再用砂木進行熏蒸。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在青島廣交會上,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5 劉垓子白仁
6 王家燒麥
7 武德魁肉餅
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名吃薈萃。
這些全是臨清獨有,他地絕無!
來源:說臨清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於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時侵犯了您的利益,請及時聯係,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 ◆ ◆ ◆ ◆
關於聊城,關於文化和旅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裏,快掃碼關注收兜裏吧!
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微信公眾平台
政策方向|資訊服務
來這裏,找到做聊城人的全部驕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繼往開來網山東臨清市(看,這裏是臨清)繼往開來網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李彥宏:打造中國特色“智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