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 - 簡介
甘地一生飽經憂患,曆盡坎坷。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嚐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其在一個全新環境裏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製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曆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坐三等車遊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繼續在哈裏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鬥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裏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製殖民政府的立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鬥爭形式。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麵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誌願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運動進行中甘地又與總督談判,並出席圓桌會議,群眾運動因此而鬆懈,被英國殘酷鎮壓下去。1934年10月,甘地因與國大黨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分歧而宣布退黨,但仍在關鍵問題上指導國大黨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後,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衝突,以致兩次被免職,又因英國政府頑固不肯滿足國大黨的要求,國大黨兩次請甘地複出。這期間,甘地的反帝立場進一步發生變化。1942年4月,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並先後發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準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均被英國鎮壓下去。甘地入獄直到1944年5月。戰爭結束後,處於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懾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但因印、穆兩教的分岐對立由來已久,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隻好接受分治。獨立後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但卻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鬥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閣。而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衝突的犧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極為龐雜。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論記錄,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麵,不僅宗教的與政治的混為一談,而且資產階級思想與小生產者思想兼而有之,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奇不有。然而甘地主義的核心卻是其為印度民族解放鬥爭提出的真理與非暴力學說。而對強大的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他提出的唯一鬥爭武器就是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用甘地的話說,真理是神,非暴力則是追求真理、即認識神的手段,甘地認為這是強者的武器。這種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學說看起來令人費解,難以讓人信服,但它卻包含著重要的政治內容,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因為在印度這樣一個種族混雜、宗教信仰多樣、種姓隔離和英國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國家,“真理是神”實際上是把印度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眾神歸一”,把宗教的神與現實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種姓團結起來,勇敢無畏地追求真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借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鬥爭的有效武器。同時因為它提倡非暴力,不僅適應了英國殖民統治下人民被剝奪了武裝的權利,一直受宗教成見麻痹的現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著議會民主製外衣、富於統治經驗的殖民者接受;不僅能發動群眾,又能始終把群眾運動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因而很適合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高潮來臨的時代條件下,既希望利用群眾的反帝鬥爭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又要防止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幾度洶湧澎湃,雖曆遭挫折,卻曆久不絕,並最終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大勢所趨的形勢下,迫使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應該說,甘地主義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種種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製定清規戒律,不準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隻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氣,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隻能是無謂的犧牲;注重小處著眼,認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導致輕重倒置,目標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後意識,不利於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盡管如此,甘地的真理與非暴力學說仍在理論和實踐上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甘地的一生複雜多變,極富爭議。無論對於敵手,還是親密同事抑或一般群眾來說,始終是個謎。人們評價也是眾說紛紜,毀譽不一。在一些人看來,他簡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是“欺世盜名的救世主”、“矯揉造作的陰謀家”。曾幾何時,被斥責為“印度封建主義不折不扣的辯護士”、“帝國主義的幫凶”、“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叛賣者”,但時至今日,人們一般都承認,甘地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功不可沒。
甘地的偉大人格幾乎是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堅強的意誌,堅韌的耐心,隨機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並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景仰和愛戴。⠠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 ?????? ?????,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也稱作“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也就是他說的“satyagraha”,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準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語譯成soul force,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甘地 -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裏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製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
1906年,甘地第一次宣傳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領印度人向南非當局抗議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選舉權的提案,舉行了遊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簽名,後又成立了國大黨-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個爭取公民權利的組織。他號召印度人不向南非當局登積和按手印,並組織他的追隨者和南非鐵路工人一起罷工,反對南非當局對鐵路工人的壓迫。有的印度人因為罷工或遊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們的家屬聚集在一起。他把從一些富人和印度國內募集來的錢,為他們建立起一個擁有一千一百畝土地的農莊,讓這些家屬在那裏過著一種新型的、簡樸的勞動生活。
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裏,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了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甘地翻譯了托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這封信是托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托爾斯泰的信引用了《韋達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名言來表達他對逐漸高漲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總之,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 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
一戰時,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裏他發動運動,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這沒有成功。
甘地 - 印度獨立運動
一戰後,他參與了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例如,一九二二年三月十八日, 他因為他領導的公民不服從判刑六年,但是隻是服刑兩年。
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swadeshi政策,即抵製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一九一九年的阿姆利則血案後,他支持獨立的立場更加堅決。當時英國政府和廓爾喀雇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 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除了抵製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製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 拒絕繳稅, 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
一九二零年四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製定了新的章程。 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隻要交納一定的象征性費用就可以入黨。用來規矩和管理混亂無序的運動的委員會的層次結構也被建立。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了一個大眾化政黨。
一九二二年,在Chauri Chaura,Uttar Pradesh暴發暴力事件後,甘地暫時取消了他的不服從運動。 他轉向社會活動。 在Ajmedabad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曆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賤民(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一九三零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於是在一九三零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到四月六日領導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製,甘地從德裏到Ahmedabad遊行達400 公裏, 被稱之為德裏遊行(或稱“鹽隊”)。 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
他1915年回印度,並很快地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製英貨,甘地促進了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製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
甘地開始穿了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Lancashire)紡織廠的依賴。
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甘地開始了為期二十一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一九三四年夏天,他又進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一九三九年三月三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
甘地選擇在國大黨內的繼任者是尼赫魯,就是後來的總理。尼赫魯和他的政治對手Sardar Patel對於獨立的印度該走那條路公開承認有不同意見。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魯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了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和路易斯・蒙巴頓)合作製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於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
甘地 - 二戰時期
1939年當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二戰爆發了。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經與共和國大黨的同誌們深思熟慮後,宣布印度不會支持表麵上是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盡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會與英國並肩戰鬥。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麵的,而且還試圖給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裂痕。在二戰時甘地的獨立要求變得更加得到擁護。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這個草案立刻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 這個運動導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無前例規模的暴力。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 這時,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不可動搖的支持。說:“他身邊這個有序的無政府比真正的無政府還差”。於是於1942年8月9日在孟買被英國軍隊逮捕,關了兩年。
甘地認為成立自治政府的進度緩慢,於是加強了對英國政權的反抗。經常被抓入監獄。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宣稱反法西斯同盟隻能得到獨立的印度的支持。這是最後一次入獄。
甘地 - 印巴分治與暗殺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衝突平息。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
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戰之後, 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最後,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
一些人不滿接受印巴分治法案,拒絕非暴力哲學。當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了他的第十四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的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殺。在後來的審判中,南度藍姆.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麵恭敬地向他鞠躬。”
甘地 - 個人生活信條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個人克己生活製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盡管他去倫敦時,嚐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嚐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不進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歲時,他禁欲,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禁欲主義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說話。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他在沉默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三十七開始的三年半裏,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如果印度人因為沒有工作而空閑時,他們從英國那裏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閑了。後來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甘地 - 榮譽頭銜
頭銜“Mahatma”,(一般漢譯為“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 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授予泰戈爾“Gurudev”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 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複雜關係。 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 -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聖雄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吉拉特邦。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在南非的二十一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幾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舊金山的Ferry樓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園,紐約的Union Square,亞特蘭大的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特區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和裏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給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與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持。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