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於部分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曆史資料,對於部分人來說毫無價值(所以不喜請勿噴,如有血口噴人我堅決反擊)。
按筆者2022年的計劃,文章下篇將是ThinkPad最新一代、使用側麵連接(Side docking connector )的機械底座(Mechanical Docking Stations),和雷電3擴展塢站的內容,但目前筆者手頭待測產品眾多,所以最終完成的時間待定。
原文於2011年6月發布於專門網,原標題為《ThinkPad新擴展--MDP3 既ThinkPad桌麵擴展設備史話》,圖文眾多,分為如下五個章節:
此文中的ThinkPad的桌麵擴展設備,是指Think選件裏麵的:
這三大部分,並不包含其他物理結構擴展性質的部分(如顯示器支架等)。
另外,文中提到的部分設備現在非常罕見,所以其圖片很難收集,圖片的來源是:
上個世紀(1996年),ThinkPad X係列的始祖560誕生,到570出現首創了“Ultrabase”概念(在我的《ThinkPad新極致--X220深度剖析:上篇》中有發圖片,這裏不重複了),與此同時,ThinkPad的其他桌麵擴展設備也開始初綻:
第一個具有完整概念的PR是:SelectaDock Base Model I (直譯:可選塢站基礎一號)
它是屬於一個PR,支持眾多的ThinkPad始祖機型使用(365 365X 365D 380/D 385/D 560 600 760等),其外觀如下:
0000如下圖所示,是ThinkPad 600X安裝到SelectaDock Base Model I上麵的情形:
接下來是ThinkPad第一個始祖級DOCK:
SelectaDock I(直譯:可選塢站一號),機型號3547-001其外觀如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始祖級的ThinkPad DK,需要配合上文所言的始祖級PR才可以使用;
即先要把ThinkPad安裝到SelectaDock Base Model I,才能安裝/連接到到DK上麵使用:
下圖是具有傳奇色彩的ThinkPad 701C(俗稱“蝴蝶機”)在3547-001上麵的狀態:
第二個始祖級Dock是SelectaDock II(直譯:可選塢站二號),機型號3547-002,其外觀如下:
嘿嘿,注意下圖一個細節介紹---Game Seitch-----這個對於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玩過遊戲的老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下圖是一台770使用SelectaDock Base Model I SelectaDock II的圖片:
看老前輩的風采-4
到了最後,作為PC架構的首創者IBM瘋狂的推出了終極的始祖Dock----SelectaDock III(直譯:可選塢站三號),機型代號3547-003,其外觀如下:
其外觀和上文的“可選塢站二號”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實際上有不少差異的,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采用新的模塊UltraBay II。
此3547-003我曾經使用過一段時間,所以留下不少資料和圖片;
在下麵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各位可以跳過去觀看,鏈接如下:
song1118公平評測:15年前的努力:打造終極ThinkPad 600Z!193 讚同 ⷠ40 評論文章
下麵就隻貼幾張600Z 3547-003的圖片了:
到此為止(1999年),當時在IBM旗下的ThinkPad桌麵選件的基本布局如下:
2000年開始,隨著ThinkPd正式啟用X,T,A係列的劃分,新的桌麵擴展設備也同步推出;
新的X係列使用的Ultrabase X2接替了570的Ultrabase 570,支持新的UltraBay 2000設備:
而在端口複製器和擴展塢方麵,也采用全新的設計,兩者都可以獨立使用;
Dock也和UB X2一樣開始支持UltraBay 2000;
同時Dock的外形也不再象其始祖3547-003那樣龐大無比,當然體積的縮小,帶來的結果是其支持的插槽銳減到隻剩下一個PCI插槽:
此代Dock機型代號是2631,帶有延伸板和不帶延伸板的,功能上沒有差異:
下圖是ThinkPad A31安裝在2631上麵使用的圖片:
除了Dock之外,還有端口複製器和高級端口複製器---端口複製器可以直接使用ThjinkPad的電源,而高級端口複製器需要使用專用的電源;
Dock則是自帶內置電源,直接使用外接市電;
值得指出的是,X2除了使用自身特有的Ultrabase X2之外,還可以直接使用上文的PR和APR以及Dock。
3年之後的2003年,T4/R5/X3/X4時代開始了,新一代的桌麵擴展設備也隨之而來:
在《ThinkPad新極致X220深度剖析上篇》所談到的X3/X4作為X2的接班人和分支,所以也帶來了兩個新的UB:Ultrabase X3和Ultrabase X4,分別用於X3和X4上麵:
下圖是X4 Ultrabase X4的示意圖:
Dock 方麵,是新的Dock II,代號2877;其外觀和Dock 相比大同小異,並且凡是Dock支持的機型,Dock II都支持—可見當時ThinkPad為了整個係列產品前後的繼承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一並推出的還有端口複製器II和高級端口複製器II;
下圖是Dock II(2877)的外觀示意圖:
有關詳細的DOCK和DOCK II的資料,可以觀看我另外兩篇文章,鏈接如下:
ThinkPad DOCK II 完全評測上篇:前言、外觀和概述
song1118公平評測:ThinkPad DOCK II 完全評測上篇:前言、外觀和概述20 讚同 · 3 評論文章
ThinkPad DOCK II 完全評測下篇:體驗、評測與後記
song1118公平評測:ThinkPad DOCK II 完全評測下篇:體驗、評測與後記11 讚同 · 2 評論文章
同樣要指出,X3可以使用除了使用自身特有的Ultrabase X3之外,還可以直接使用上文的PR II和APR II以及Dock II。
但是,X4不能,所以ThinkPad特此為它準備了專用的Dock X4:
聯想收購Think之後,和新的T60/R60/Z60/X60對應的桌麵擴展設備也隨之而生;
官方名稱是“新型端口複製器,高級迷你擴展塢,高級擴展塢”,以及“X6底座和X6T底座”,可以簡稱為NPR,AMD,AD以及UB X6和UB X6t。
其外形分別如下:
以上BDP,AMD和A Dock,僅支持T60/61/400/500,R60/61/400/500和W500,不再對之前的機型提供支持;
同時也不支持同代的X60和X61機型。
從2000年到2008年的ThinkPad桌麵擴展設備可以稱作為中生代:
我們看這中生代中三個小代之間的兩次變化有何不同:
-------------------------------------------
A1 ---IBM時代的ThinkPad桌麵擴展設備,從DOCK進化到DOCK II,依然保留了對上一小代的機型的支持-----DOCK II同時支持T2/T3/A2/A3/R3/R4/R5X2/X3機型;
A2----聯想時代的從DOCK II進化到AD,全麵放棄對之前機型的支持;
B1---IBM時代的ThinkPad,DOCK/DOCKII 都支持UltraBay 2000設備;
B2---聯想時代的AD改為支持UBE和UBS設備;
C1---IBM時代的DOCK內置插槽為PCI插槽,USB不支持2.0;
C2---聯想時代的AD內置插槽為PCIE插槽,USB支持2.0;
D1—IBM時代的X3依然可以使用DOCK/DOCKII,就算是X4不支持,也為其準備了專用的DOCK X4;
D2---聯想時代的X6不能使用AD(包含NPR和AMD),也沒有專用的DOCK X6之類的設備。
A和B兩點,可以看出IBM時代,ThinkPad作為主打商務和大企業市場的產品定位,充分考慮了產品更新換代之時的延繼和傳承,為總體擁有成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而到了聯想時代,ThinkPad已經開始向個人用戶和小型機構大力拓展,所以斷然放棄了這種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傳承思想。
畢竟,就算是到現在為止,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人,裏麵都有不少人還是首次聽說筆記本電腦有這麽些桌麵擴展設備的。
C點,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進步,PC設備的構架也是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至於D,這個就不好評論了,也許原因和A/B的原因類似吧。
觀新一代的英姿-1
中生代之後來到了2009年開始的新生代,新生代的ThinkPad桌麵擴展設備是隨著劃時代的T400s的發布而一起出現的-----當時推出的是三個,官方名稱分別是:
ThinkPad Port Replicator Series 3(直譯:ThinkPad端口複製器係列3—下文簡稱RP3---官方中文名稱是“ThinkPad 新型端口複製器 III”):
ThinkPad Mini Dock Series 3(直譯:ThinkPad迷你擴展塢係列3----下文簡稱MD3---官方中文名稱是“ThinkPad 迷你擴展塢 III”)
ThinkPad Mini Dock Plus Series 3(直譯:ThinkPad迷你擴展塢增強係列3----下文簡稱MDP3—官方中文名稱是“ThinkPad 迷你擴展塢Plus III”)
官方此Series 3裏麵“3”的來由,也許和本文把ThinkPad選件分為古生/中生/新生三大世代的來由一樣吧。
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不一樣,官方極有可能的是把2631 2877劃為第一代,然後把2503劃為第二代,這個就是理所當然的第三代了。
隨著使用135W電源的W510出現,增加了一個新版本的MDP3:
ThinkPad Mini Dock Plus Series 3 for Mobile Workstations(直譯:ThinkPad迷你加強擴展塢3-工作站版)
它和MDP3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配套的電源是135W的。
到了2011年隨著W520的出現,又增加了一個使用170W電源的新版本MDP3
ThinkPad Mini Dock Plus Series 3 (170W)(直譯:ThinkPad迷你加強擴展塢3-170W版本)
它不僅僅電源不同,而且電源接口也和W520一樣,使用了不同於其他的接口,隻能連接170W的電源使用。
以上Seriers 3不再支持T400s之前的T6/R6/Z6和T400/R400/T500/R500/W500,支持從T400s開始的T410s/T410/T510,到現在最新一代的T420s/T420/T520/L420/L520等機型;
注意:和W510/W520使用時要注意配合電源版本的問題。
但是Seriers 3並不支持和T410同代的X201。
X201和X200一樣, 依舊隻有使用UB--UB X200。
直到和T420同代X220才可以使用Seriers 3 PR3,MD3和MDP3。
所以X220的UB,官方英文名稱幹脆直接叫ThinkPad UltraBase Series 3(直譯ThinbkPad超級基座係列3—簡稱UB3--官方中文名稱目前尚未看見,估計會是“ThinkPad X220底座”)。
最後,還有一個很少有人關注的型號—ThinkPad W700 mini Dock,它就是W700/W700ds專用的桌麵擴展設備;
到了第二代W701/W701ds,進化為ThinkPad W700 mini Dock 2.0,W700/701/ds都可以使用:
現在,隨著W7係列被拋棄,所以預料中的W710(或W720)並沒誕生了,所以ThinkPad W700 mini Dock 3.0也就不會出現了。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2009到2011這三年來,ThinkPad新生代桌麵擴展設備的發展和演變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到,到了當前(2011年),整個ThikPad桌麵擴展選件係列3,由2009年剛開始時與W700 mini Dock和UB X200並存,到2010年增加135W電源版本的MDP3-MW,到2011年增加170W電源版本MDP3-170W和X220/t使用的UB3,拋棄了因為W7係列退役的W700 MD和X200/X201退役的UB X200,到最後就是整齊劃一的PR3/MD3/DMP3(三個版本)和UB3。
而且X220也可以使用PR3/MD3和MDP3(X220t由於結構的小小差異依然不能使用PR3/MD3/MDP3)。
其中,上圖最下麵一欄用紅色字體標注的MDP3-170W就是此次的主角--- ThinkPad Mini Dock Plus Series 3 (170W)(直譯:ThinkPad迷你加強擴展塢3-170W版本)。
下麵,將開始對其進行全麵講解。
此MDP3-170w,是隨著ThinkPad新旗艦W520的發布而生的,和普通MDP3相比較,特意采用了隻能使用W520 170W的電源的設計,用以保證W520和其他機型一樣在MDP3上麵能獲得足夠的能源供應。
在4月份W520上市的即時,我努力想第一時間取得MDP3-170W,來完成《ThinkPad新旗艦:W520完全評測》一文,最後在淘寶睿購精品數碼的幫助下(淘寶網址:http://getsmartoffer.taobao.com/ ),使用直接從北美購買的方式,總算於5月上旬拿到了這台盼望已久的MDP3-170W。
在此,特向“睿購精品數碼”致敬,感謝其對評測提供相關設備的幫助!
ThinkPad官方中文網站目前尚無MDP3-170w的報價,隻有W510使用的MDP3-WM報價,其報價是¥2600 ;按照常理,MDP3-170W的價格還會高一點。所以,如果有需要的各位,可以嚐試我上麵使用的方式。
MPD3-170w的包裝內容如下:
包含MDP3-170W本體,用戶簡明使用說明,安規信息,兩把鑰匙,以及最為難得的170W電源。
新生代MDP3和中生代AMD的外觀對比圖:
正上方俯視圖:下方帶有IBM標識的是AMD,上方是MDP3,可見兩者大小和外形相似:都是采用左上角定位ThinkPad的方式。
左上方俯視圖:可以看到AMD在左上角部位的風扇位置,留有明顯的柵格風道,用來應對中生代ThinkPad散熱係統從底部吸入空氣的設計;
而MDP卻沒有,這是為什麽呢?下文會有講解,此處暫時略過。
兩者靠近比較擴展塢和ThinkPad的接口,可見MDP3的接口明顯小於AMD,同樣後文解釋。
兩者右側比較圖:AMD右側是音頻數字同軸輸出端口和安全鎖孔,而MDP3是3.5mm音頻輸出輸入端口—原因是MDP的DisplayPort支持數字音頻和視頻同步輸出,所以就舍棄接近過時的音頻數字同軸輸出端口了。
兩者左上角定位比較:
AMD是固定的,而MDP3是活動可調式—原因是MDP3支持的ThinkPad機型的擴展塢端口位置有兩種:
最後是兩者背部端口比較圖:
可以看到MDP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顯示輸出端口種類/數量多於AMD,另外擁有AMD所沒有的eSATA端口。
而AMD擁有的傳統的串口並口和PS/2端口,以及Modem端口,在MDP上麵都被拋棄。
MDP這種新端口的增加和舊端口的舍棄,當然是來自於整個業界技術不斷進步,PC的架構也不斷的前進而造成的。
其實,在這裏要特別說明一下:
為何從古生代到中生代一直擁有的最高級的DOCK(3547,2631/2877,2503)為何到這新生代突然不再有同級的DOCK對應呢?
即新生代Series 3裏麵,並沒有一個AD3出現呢?
要知道3547,2631/2877,2503都是擁有至少一個光驅位和至少一個PCI或PCIE插槽的,並且自身內置電源;
擁有一個光驅位(2631/2877是U2000,2503是UBE,而3547更可怕,居然在擁有UB的同時還擁有5.25設備接口和SCSI接口)可以帶來額外的存儲設備安裝倉,其好處當然不言而喻。
擁有PCI或PCIE插槽(2631/2877是PCI,2503是PCIE,3547是2*ISA 3*PCI),可以方便用戶添加更加高級的聲卡顯卡或其他擴展卡,其好處也很明顯。
至於2631/2877擁有的PC卡插槽,2503擁有的多合一讀卡器,等等,也是多多益善的體現。
那麽,有以上那麽多好處,新生代Series 3為何就是沒有相應的AD3(高級擴展塢係列3)出現呢?
這個緣故,還是來自於時代的技術進步:
1.由於ThinkPad新生代已經開始支持eSATA和USB3.0高速端口,並且到當前最新的X220/T420/W520等機型時,都支持使用mSATA SSD,相當於都增加了一個內置SATA設備;在這種情形下,已經沒有很大必要性在桌麵擴展設備上保留ATA設備。
2.由於移動顯卡性能和功能的不斷增強,已經可以支持超過2屏的多屏顯示,並且使用Display Port輸出的時候,還支持數字音頻同步輸出;所以,在新生代之前需要采用在DOCK內置PCI/PICE槽加裝額外的顯卡或聲卡的方式,在新生代也無太多必要性;
3.至於新生代之前DOCK上的PC卡插槽,PS/2接口等,則是由於業界技術的進步和推陳出新,被逐步淘汰了;
4.而讀卡器,則是由於新生代基本都有自帶讀卡器,雖然沒有達到AD(2503)讀卡器的多合一數量,但是也足以應付最流行最廣泛的卡的種類;
5.而Mdoem這個低速網絡連接方式,也是接近淘汰的邊緣(當然目前還有其存在的意義),以至於部分新生代機型根本沒有內置,所以在新生代桌麵擴展設備中義無反顧的舍棄。
所以,綜上,2009年開始新生代Series 3,斷然不再出現最高級形式的AD3;
舍棄以上12345之後,帶來的好處如下:
第一個好處是全麵小型化,不再使用龐大的體積來容納內置電源和各種被拋棄的插槽,可以直接使用ThinkPad的電源來驅動整個係統;
第二個好處可能大多數人沒有發現---那就是拋棄以上12345之後,新生代Series 3和ThinkPad的連接和脫離更為簡便----主要體現在下麵兩個地方:
A:新生代擴展塢和ThinkPad機體之間的接口變小,因為不再使用以上被拋棄的數據連接通道(這就是上麵AMD和MDP3比較接口的時候,MDP3的接口寬度明顯窄很多的緣故);所以入塢和出塢的動作相對比較溫柔,插拔簡易,從另一方麵說也可以使整個係統的機械磨損降低,間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B:新生代的MDP3左上角的按鈕由此減少到兩個:一個電源按鈕和一個出塢抬升按鈕,不再象之前的DOCK有第三脫離塢站按鈕(如下圖所示的AMD第三按鈕:)
同時,安裝在DOCK上的ThinkPad啟動之後的操作係統中,如Windows,按下Win鍵/或開始菜單之後,不再有“脫機”的菜單;簡單點說就是你想要取下在MDP3上的ThinkPad,不用關機也不用其他操作,直接按下脫塢抬升按鈕即可開始取出ThinkPad-----和USB熱插拔一樣(為什麽沒有了這第三個“脫離塢站”的動作呢,原因就是上文12345的舍棄,使得係統不再需要事先準備斷開12345這些老設備)。
好了,上麵說了這麽多新生代的好處,那麽,具體的新生代的功能作用的表現又如何呢?
請繼續觀看下文。
首先欣賞第一個可以使用新生代Series 3的ThinkPad機型--T400s安裝在MDP3-170W上的英姿:
正如前文所言,Series 3左上角使用了可調式的活動定位檔,在安裝T400s(目前包含T410s/T420s)這種電池底部前置式的機型時,需要將檔位下調至最前方:
T400s安裝好之後,會形成一個合適角度的斜坡,對於鍵盤操作的舒適度有所提升,同時機體左上角和左後方的散熱排風通道也得到不受影響的安排:
在MDP3上,T400s依然可以180度展開:
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安裝在MDP3上麵的T400s依然可以這樣連接電源,但是這沒有任何用處----安裝在MDP3上的ThinkPad隻接受從MDP3提供的外接電源,這樣的連接,既不能給ThinkPad供電,也不能對MDP3提供電源------在此情形下,ThinkPad隻能使用電池運行,同時MDP3也無法工作。
第二個是X係列從X6開始和DOCK失去聯係多年之後終於舊情複燃的X220和MDP3連接的英姿:
可以看到X220 MDP3之後,不會象上文T400s那樣露出X220本體的電源插孔了:
當然的同樣的斜坡角度:
同樣可以180度展開:
注意一個細節---右上角X220和MDP3的接觸部位;
兩者之間完美結合-----MDP3右上角的三個凸起部位和X200底部緩衝墊配合良好:
下麵是MDP3右上角的三個凸起部位的特寫:
這其中一個凸起,還巧妙的卡住了X220底部右則的一個電池鎖扣:
實際上,X220和MDP3這樣的巧妙設計,是用來應對X220使用三種不同的電池(4芯電池[29]和6芯電池[29 ]以及9芯電池[29 ])的,使得X220無論使用以上三種的那一種,都可以順利安裝到MDP3使用而無任何物理安裝上的問題。
注意:如果X220本體安裝底部擴展電池[19 ],那麽是不能再連接任何桌麵擴展設備的;
因為底部擴展電池在這種情形下直接霸占了X220底部的擴展接口,當然無法再連接其他桌麵擴展設備了。
最後,看看ThinkPad當今的旗艦W520和MDP3連接的雄姿:下圖是使用9芯電池的W520連接MDP3的狀態;
可以同時看到W520本體的RJ11端口和MDP3的RJ45端口,在這裏,我留下一個思考題-----如果在這種狀態下,把網線連接到W520本體的RJ45端口,請問有線網絡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W520在MDP3上,電源接口和T400s一樣暴露,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下圖這樣的外接電源連接方式是錯誤,無效:
注意看下圖,W520和MDP3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即W520和MDP3之間並不是全部緊密結合的:
原因是特意安排的-----上文“左上方俯視圖:可以看到AMD在左上角部位的風扇位置,留有明顯的柵格風道,用來應對中生代ThinkPad散熱係統從底部吸入空氣的設計;而MDP卻沒有,這是為什麽呢?”-----在這裏可以解答了。
原來MDP3(包含RP3,MD3)設計為隻有圍繞擴展接口周圍的中央部分凸起,造成其他部分和ThinkPad底部並不接觸,留下合適的空間,來保證ThinkPad本體底部進風通道和散熱通道不受影響。所以也就不需要象上一代的AMD那樣的柵格風道了---這對降低MDP3的整體製造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就我個人看來,MDP3在設計上也還是有一些小問題的,比如說下圖,目前寬度最大的15.6吋ThinkPad機型安裝到MDP3上之後,MDP3右側的模擬音頻輸出/輸入接口基本上很不方便插拔:
當然,也許會有人為其辯解:你幹嘛不在ThinkPad連接到MDP3之前就插拔好?MDP3的DisplayPort支持數字音頻輸出啊,你幹嘛還用模擬的?
我還是先把對以上辯解的反駁留下,看其他對此持有不同見解的讀者怎麽反駁吧。
目前,我認為更好的設計是將這兩個音頻接口安排到如下圖所示位置:
第一:這位置空間足夠;
第二:這位置方便任何情形下的插拔;
第三:改變位置增加的成本不會過高。
以上是MDP3安裝Ts/X/W三種機型的狀態。
下篇內容的計劃按筆者計劃,下篇將是ThinkPad最新一代、使用側麵連接(Side docking connector )的機械底座(Mechanical Docking Stations),和雷電3擴展塢站的內容,但目前筆者手頭待測產品眾多,所以最終完成的時間待定。
敬請期待!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卓航控股擬更名為“鵬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錯過的我要親手拿回來”!安寧股份將付出咋樣的代價?
建設工業:公司目前暫無參加3月份成都低空經濟產業鏈博覽會的計劃
MLF縮量2000億元 央行或以買斷式逆回購進行“平替”
高盛:維持理想汽車-W“買入”評級 升目標價至137港元
2024年8000元以上手機銷量排名曝光:蘋果霸占前四